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記者閆祥嶺 李江濤)穿過長長的衚衕,走進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北四條小學,和“百年學校”的銘牌一起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聞一知十”“聞雞起舞”“一言九鼎”“鑿壁借光”等圖文故事就掛在門廊兩邊。
  這所小學教學用房均為老北京四合院的紅磚灰瓦平房,四合院院中套院,紅牆彩繪,綠樹成蔭。“歷史上,‘八德’曾經是我們學校的校訓。”校長郝雅玲告訴記者。西四北四條小學創建於1883年。百餘年來,校名多次變更,1934年為“北平市立報子衚衕實驗小學校”,1950年為“北京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小學”,1972年改名為“西四北四條小學”至今。
  郝雅玲介紹,1934年“北平市立報子衚衕實驗小學校”提出“知恥自勵,存誠不欺”的校訓。“知恥自勵”是對主觀修養的要求,“知恥”語出《禮記》;“存誠不欺”是對待客觀事物的態度,出自《周易》。當時日本加緊對華侵略,校訓中蘊含著教育者對學生寄托的殷切希望。
  上世紀50年代初,“北京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小學”提出以古代“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內容的校訓,這八個字是附小師生趨美向善、追求高尚的座右銘。上世紀8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階段,為突出時代性,培育社會主義人才,西四北四條小學提出“健康、樂學、合作、創新”的校訓,並延續至今。
  歷史上學校名稱多次變化,也出現了多個校訓,郝雅玲介紹說,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學校一直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還專門開設了“漢字與美德”校本課程,把漢字文化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將歷史悠久傳統,結合現代核心精神,“浸潤孩子們的心靈”。
  與有過多個校訓的西四北四條小學不同,清華大學校訓近百年保持不變。“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緣起於梁啟超先生在清華的一次演講。”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告訴記者。
  1914年11月梁啟超到清華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歷史重任。
  梁啟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
  胡顯章說,雖然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是一所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而開辦的留美預備學校,但梁啟超對清華情有獨鐘,十分關註清華的辦學和學子的成長,念念不忘留美學子的文化植根。他曾說過:“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尤非國學不為功。”
  清華前校長周詒春曾說:“清華之不幸而產生於國恥之下,當奮發有為,力戒虛驕自大、貪安好逸;當群策群力,同聲同氣,以拯救國家。”在他主持下,清華開啟了辦獨立大學之路。1925年清華成立了大學部和國學院,1928年按照“以求中華民族在學術上之獨立發展,而完成建設新中國之使命為宗旨”,在校長羅家倫的主持下完成了改為大學的任務。在此進程中,清華一方面為教育獨立、學術獨立而奮鬥不息,另一方面,以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襟懷,廣納一切文化精華,使“會通”成為一些學者所稱的“清華學派”的特色,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清華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著名哲學家張岱年曾說,厚德載物是一種寬容的思想,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清華校訓的內涵高度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原標題:校訓背後的故事:以經典激勵學子 用美德浸潤心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j13ejic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